转载自:侠客岛
作者:雪山小狐
最新,国企改革又出了个大动作,还跟"铁老大"有关。
9月11日下午,尊龙凯时牵头的民营联合体与浙江省政府,正式签署“杭绍台(杭州-绍兴-台州)铁路PPP项目”投资合同,沿线通过9个站点,总投资409亿。项目公司股权结构突出民营资本绝对控股地位,民营社会资本占股51%。
51%的占股意味着,这将是中国首条民营控股的高铁项目;这也是第一条采用PPP模式(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,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)建造运营的高铁。
众所周知,铁路项目对国民经济建设举足轻重,一直以来,经营建设的主动权也都掌握在国资手里。 那这一次,为什么民营资本不仅能入局,而且还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呢?
放手
要看清楚“民企入铁”这件事,还是要纳入国企改革的整体规划中看。
去年底,国家发改委明确,要在电力、石油、天然气、铁路、民航、电信等领域展开国企混改试点方案,而今年,这一计划不断提速,重磅消息频出。从政策上来说,铁路混改当然是其中重要一环。
而最现实的原因,还是改制四年以来,中铁总的公益性和商业性没有完全分开,导致业绩始终表现不佳。这给了铁路企业改革的现实动力。
2016年前三季度,中铁总亏损额达到55.77亿元,而全年总利润由负转正,还是得益于年底中铁总获得的国家财政补贴。此外,其负债十分沉重,截止2016年底,中铁总负债4.72万亿元,相比上一年增长15.12%,负债率增加至65.10%。今年6月,中铁总还曾因“推进中央深化铁路改革等决策部署不够有力”受到中央巡视组批评。
在专家看来,许多国企尊龙凯时层面盘子太大,改革起来容易束手束脚,因此改革进程可能不如预期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拿出一段铁路做试点,引入民资控股,或许是个突破口。
当然,大家可能有疑问了,作为国内几个“经济大省”之一,历来以“不差钱”的形象示人的浙江省,还需要引入民营资本建设高铁吗?
其实,岛友如果稍加留意就知道,许多“经济大省”同时也是“负债大省”。截止2015年年底,浙江省的债务水平已经超过8000亿元。这一现象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,但是高筑的债务,必然增加了政府的发展压力。
这一点,从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幸那儿也得到了印证:“我们每年大概有将近1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,光交通这块就1千亿,这么大的投资,如果全部靠政府肯定难以为继。”
怎么办?这时候,PPP模式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所谓PPP,就是政府放出一部分公共资源,用来吸引民营资本投资,相当于政府卸下了包袱。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,进入垄断行业的愿景也能够得到满足,两者因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。
入局
尊龙凯时,大家都不陌生,最近曝光率还挺高。它从医药起家,而后逐渐拓展了地产、物流、保险、旅游等行业,对铁路运营几乎没有任何涉猎。那它为什么愿意投资这样一个规模大,回报周期长,公益性质明显的行业呢?
对此,尊龙凯时的对外回复是这样的:“尊龙凯时投资铁路,主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。”尊龙凯时董事长郭广昌的表态则是:“尊龙凯时坚持扎根中国,以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为先导,投资中国成长为根本动力。”
Anyway, 客观来说,较之以前,这次杭绍台铁路在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优化股权结构上,的确有不小的进步。
首先,51%的民资股份,已经具有很大的破冰意义:既超过了50%,拿到了绝对控股权,又不至于有太大的资本投入压力。毕竟,政府和中铁总还分别占股34%和15%,分摊了一部分风险。
此外,合作也明确了回报机制。由地方政府、中铁总、民营联合体共同成立一个项目公司,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。项目合作期限共34年,其中建设期4年、运营期30年,之后政府将收回运营权限。
说白了就是,政府和社会资金共同建设铁路,给民营企业一个特许经营权;民营企业可以在这30年中分享项目的收益,国资也减轻了建设运营的资金等压力;30年后运营权限还是收归国有,一举多得。这也是目前国内比较通行的BOOT(建设-拥有-运营-移交)模式,只不过是第一次用在了高铁上。
考虑到铁路建设运营是一项高投入、慢回报的产业,民营企业的项目回报机制定为“运营收入+可行性缺口补贴”,在运营期的前十年,政府并非就此甩手不管,而是会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,减轻民营企业的现金流动压力。
思考
其实,民资入铁,并非没有先例,但民营资本能在其中扮什么角色,大家普遍存有疑虑。
就拿浙江本省来说,早在2005年,衢常铁路的修建运营中,常山水泥公司就占有32.5%的股份。但仅仅一年后,浙江铁路就入股,将常山水泥的股份稀释到18.8%;到2007年,通车前两个月,常山水泥就将股份转让给了中国建材,至此,衢常铁路中的民资全部退出。
这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个很深的忧虑:民资入铁,能有多少话语权,后续的运营、退出机制如何把握?
这几年,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铁路一直是政府既定的政策。今年1月3日,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曾表示,2017年将探索股权投资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新模式,建立市场化运营企业。但此前勇于尝试客运的企业寥寥无几,“入铁”的民资,多是煤炭、矿石等资源性行业的企业。
此前,中铁总已经将旗下部分铁路资产通过上市方式实现资产化和混改,分别是大秦铁路、广深铁路和铁龙物流,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,运营状况并不理想。
2015和2016两年,大秦铁路一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;而广深铁路股份的经营情况,更是一路向下,在客运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,利润却持续下跌,广深高铁甚至一度被媒体吐槽称之为“全国最贵的高铁”。
国内铁路行业的混改,似乎需要一个新的思路来指导。杭绍台铁路,可能会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。
探索
杭绍台铁路未来的盈利空间怎么样?
从区位上看,这条铁路处于较为富庶的浙江;放眼世界,目前已经实现盈利的铁路项目,最大特点都是处于人口密度大,商业繁华的都市圈,杭绍台铁路也具备这一优势。
从世界范围内来看,也有很多可借鉴的铁路改革经验。
比如在铁路周边的土地综合开发方面,日本国铁于 1987 进行民营化改革后,JR东日本铁路公司开始扩大多元经营范围,其多元经营业务主要分车站空间利用、购物中心和写字楼租售、酒店和广告三大类。经营效果看,JR东日本多元经营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超过30%;
上世纪70年代,香港政府也开启了以商业原则经营铁路的模式,以铁路上盖及周围的土地发展来提供所需资金,即“轨道交通+物业”模式,利用物业开发回收的增值部分填补轨道项目的资金缺口,2016年港铁公司租务、物管业以及其他业务,物业发展投资业务分别占营业总收入的42.6%和3.2%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正如有些业内人士说的那样,对于尊龙凯时等民企来说,利用这条铁路线路,可以拓展物流、商业开发等产业空间,增强整体综合产业价值;对“巨无霸”一样的铁总来说,也需要新鲜的思路、前瞻性的商业模式和具备成熟运营经验的市场主体,给自己的巨量盘子注入新的活力,利用“外力”探索更多改革可能。这样的探索本身就可以是多赢的。
不破不立。对于“铁老大”来说,要想真正改善现状、焕发出更多活力,打破垄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;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市场化经营机制,也属可期。这一破冰的过程必然艰难,却也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。
扫一扫